九龍城寨之圍城與浮城

雖然近年港產片以涅盤重生之態回歸市場,不過大多還只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票房成績而已,《九龍城寨之圍城》卻是得以衝出香港,直接衝回康城的銀幕,加之在國內市場亦是叫好又叫座,實是難得佳作。至今既已上映了廿多日,網上影評二創讚好聲不絕於耳,我這裏就不想再多談這電影拍得如何如何了,而是想以其命題作一小評,希望各位不吝指教討論。

固然正如原著小說余兒本人所言,城寨四子之間的兄弟情是其堅守的底線,電影中亦的確表現出這種千絲萬縷、難以分解的兄弟情,但角色溯造再立體鮮明,其作用都是要述說一個故事,而那個故事總有立意,否則總覺得欠缺那麼點深度和價值。圍城一詞,在現代中國文學中寓意深遠,楊絳為錢鍾書的《圍城》寫下那句流傳百年的「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,城外的人想衝進去」,其後多少作品從此引用了這個圍城的比喻,亦共情了這部電影所述說的「離不開,留不低」。

離不開是客觀的現實,這種鬼地方,能離開的哪個不想離開呢,但也是人情之間的牽絆,一個人固然容易抽身而出,但人類這種群居動物離不開更多別的,習慣、生活、族群、家人、朋友,可真難伺候,但也沒有那麼離不開,當連生存都是問題時,人類總是要求生的,陳洛軍為了求生從(姑且當是)越南逃回香港做難民,又因為要求生,就兄弟們拼死用手推車送他從不想離開的城寨離開,留不低啊。

城寨這個地方很有趣,它的歷史是被時代巨輪推著走的,入面的人不知從何而來,又不知何去何從,建築物隨著人的需要自由生長,甚至沒有地基,卻可以屹立多年,曾經是不少人的家,包括電影的監製莊澄。西西曾經以作品《浮城誌異》描述了這種「留不低」的特質,浮城是無根之城:

頭頂上是飄忽多變的雲層,腳底下是波濤洶湧的海水,懸在半空中的浮城,既不上升,也不下沉

浮人並沒有翅膀,所以他們不能夠飛行,他們只能浮著,彼此之間也不通話,只默默地、肅穆地浮著。整個城市,天空中都浮滿了人

說要留低卻又只能浮著,說要離開又沒有翅膀,這就是香港和香港人的狀態。電影前段陳洛軍和龍捲風的城寨日常溫情文戲,背景配樂便是一首Walking in the Air,誰懂啊。

這種特質是陳洛軍的過去,是城寨的現在,也是香港這個地方的現在過去未來。偷渡而來的陳洛軍,原來是個在香港出生的香港人。我一直都說香港人的定義其實一直在變,從開埠時香港島只有7000多個幾可被視為「天朝棄民」的化外漁民、西方殖民管治人員和傳教士;到後來幾十年搞不清楚是日葡還是哪裡混出來的土生葡人、九龍新界有宗族傳承的清朝人、廣東過來打工的華工、山東過來做警察的另類華工、印度尼泊爾等過來當軍人的、世界各國的商人、不受兩邊族群認可的不得不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歐亞裔;二戰後大量從內地遷入的人口;直至現在大體認為香港人的面貌,就是一群大機率是漢人然後以廣東話為母語以英文詞彙為助,說話沒有尾音,很愛工作和買樓和愛新鮮的城市人。

以背景論,香港人是哪裏的人都有,不同時代也有不同的香港人;但以特性論,其實香港人又好像從來都沒有變過。香港亦如是,跟著不同的宗主國便有不同的香港故事需要述說,然而那種既是圍城又是浮城的狀態,這裏永遠有人想離開,也永遠有人想進來,進來了的人,不屬於山,也不屬於海,只能在半空中浮啊浮的,這可能才是這座城市的本命故事吧。

感慨完畢,以下私心安利一下幾個影後延伸體驗:

一、電影實景集很值得買,除了拍攝場景實景照之外,個人覺得含金量最高還是製作團隊的訪談分享。小說和漫畫呢,看個人喜好了,不過要有心理準備,跟電影差得很多,大概只有保留人物關係和兄弟情了,畢竟雖然是改編,但電影真的是另一個創作。

二、看不看粵語版這個問題呢,雖說電影這媒介一直都是面向國際,基本上要翻成多語種以便世界各地的觀眾欣賞,不過這裏我還是私心安利一下,大家有機會還是聽著粵語版再看字幕比較原汁原味,就衝著任賢齊那句字正腔圓的「仆街」,也許是全劇他說得最標準的對白了…真的不看嘛。

三、近年看了不少港產片,我大概每部給他標籤一個長處,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。比如《逆流大叔》是題材新穎立意上進的,《梅艷芳》是情懷動人,《飯戲攻心》是會心狂笑,《命案》是懸疑燒腦,看完了大家交流一下心得喔。

四、城寨搭景開放作景點,聽古天樂的說法,大概得等續集再弄一套出來,再看有沒有機會了。現在要進行追劇之旅的話,電影大致上的場景都在九龍半島這邊,尤其是九龍城是很值得走走逛逛的地方呢。